是国家举重队成员
已十次打破世界纪录
是新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的创造者
(陈经凯打破世界纪录)
四叔陈曼琳
他还三度打破挺举世界纪录
(陈曼琳)
举重世家都受到了这一切的影响
陈伟强回忆道:“小时候在家乡,我经常会看到两个叔叔比赛的照片,听大人们谈论他们破纪录的成就。”
在家人的影响下,他逐渐爱上了举重运动。
陈伟强在广州读书时,老师曾问学生们的愿望是什么,长大后想做什么。陈伟强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成为一名举重运动员。
1972年,陈伟强14岁,但身材比较瘦弱,体重只有32公斤,身高也只有1.32米。
当时,陈伟强的叔叔是体校的教练。为了让孩子锻炼身体,陈伟强的父亲让他跟着叔叔进体校练习举重。
然而,当陈伟强练习举重时,陈景凯直到半年后才知道这件事。
在陈敬凯看来,他并不希望自己的侄子进入举重行列,因为他知道竞技运动非常困难。
1974年10月,陈伟强进入广东省举重队。
作为家里的长辈,陈敬凯经常来到举重馆指导陈伟强训练。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伟强说:“叔叔告诉我,既然要练功,就一定要练功才能出名!”
这句话有着深远的意义。 “名气”不是指全国冠军、打破全国纪录,而是指必须达到世界水平。
(陈经凯叔叔指导陈伟强训练)
杰出人才打破两项世界纪录
也许是家族遗传,但陈伟强的天赋非常好。他的腿的形状和他两个叔叔的腿一样。他的腿呈方形,股四头肌特别发达,因此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海珠桥墩。
陈伟强坦言:“我的天赋并没有那么明显,关键是我对举重非常执着,这种执着造就了未来的我。”
举重运动员要成长为世界级运动员,通常需要6至8年的专业训练。不到5年时间,陈伟强8次打破世界青年纪录,2次刷新世界纪录。
1979年6月7日,陈伟强在上海卢湾体育场首次打破世界纪录。无独有偶,23年前的同一天、同一场地、同一级别,陈伟强的叔叔陈经开也首次打破了世界纪录。叔叔和侄子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打破世界纪录的故事。
(陈伟强首次打破世界纪录)
打破世界纪录的前一天,陈伟强参加了法国比赛。这是他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陈经开当时也在场。由于这是他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陈伟强很紧张,最终失败了。
在未能冲击世界纪录后,陈伟强第二天参加了全国举重标准赛。在挺举比赛中,陈伟强举起143.5公斤,打破了他自己保持的143公斤的全国纪录。
第二轮,陈伟强直接将重量增加到151.5公斤。他一咬牙,一口气举起了杠铃。此后,他又打破了伊朗运动员拉奇里创下的151公斤挺举世界纪录。
这是文革后举重项目的第一个世界纪录,也是文革后中国所有运动项目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巧合的是,那天也是陈伟强的21岁生日。
1979年11月,陈伟强参加希腊世界举重锦标赛。他以153公斤打破了男子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
(陈伟强在希腊世锦赛上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他职业生涯的巅峰就差点错过了奥运会
1979年,陈伟强的体育成绩达到顶峰。陈伟强的抓举可以达到127.5公斤。当时男子56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为123公斤;挺举世界纪录是陈伟强创下的153公斤。总成绩的世界纪录是古巴运动员创造的265.5公斤。
1980年,陈伟强计划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然而当时苏联入侵阿富汗,我国与西方国家联合抵制奥运会。因此,陈伟强的首次奥运之旅未能如期起飞。
遭遇伤害,立案烧船
无法参加奥运会对于陈伟强来说是一大遗憾。同年,陈伟强参加南宁全国举重锦标赛。他要挑战男子56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
抓举比赛中,陈伟强选择了123.5公斤。然而,在用力时,他不小心肘关节脱臼了。在伤势稳定之前,陈伟强在训练时肘部接连脱臼。
房子漏水,整夜都在下雨。体检时,陈伟强被查出患有运动性肝炎。他的转氨酶水平超过了500,是正常人的十倍。权威专家表示:“我们不能再修炼了!”还有人说道:“再继续修炼,可能会死人!”省领导还劝曾国强以生命为重,不要继续修炼。
面对伤病,陈伟强很困惑是否应该坚持。
“因为我的目标还没有完成,也因为我叔叔的奥运梦不幸落空,所以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到1984年,参加奥运会。”陈伟强咬牙切齿的说道。
他决定全力以赴,给省体委写了一份保证书:“出了什么事,我自己负责,别人不负责!”
人们被陈伟强的坚持所感动。省体委领导同意他继续训练,并找了当时广州最好的医生给他治疗。
护肝、恢复、训练,一步一个脚印。 1982年,陈伟强逐渐康复。伤愈后,他为了避免因体重过轻而受伤,于是将级别提升至60公斤级。
伤愈复出,巧妙战术夺得奥运金牌
1982年,伤愈复出的陈伟强参加全国锦标赛并获得冠军。凭借稳定的表现,陈伟强获得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入场券。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陈伟强没有夺得金牌。当时,举重金牌由56公斤级吴树德获得。即使伤愈复出,他也没有完全确定能否赢得金牌。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伟强看到了自己与金牌之间的距离。
当我们到达洛杉矶时,球队的翻译说电脑上有每个球员的详细数据。陈伟强看了当时罗马尼亚套索的成绩,然后发现大家的成绩几乎是相等的,这无意中给了陈伟强很大的信心。因为在奥运会上,拉塞尔是他的主要竞争对手。
洛杉矶奥运会男子60公斤级举重比赛中,陈伟强和拉苏双双报出抓举120公斤、挺举160公斤的成绩。然而,在抓举成功举起125公斤后,陈伟强却没能像拉塞尔那样举起127.5公斤的杠铃。因此,在第一场抓举比赛中,陈伟强暂时落后对手2.5公斤。
在比套索轻的有利条件下,挺举能否击败套索至少2.5公斤,将成为决定陈伟强能否夺得金牌的关键。
或许正是抓举的胜利,让拉塞尔产生了保守的想法。他暂时将自己的挺举成绩降低到了155公斤。时刻关注着抽签变化的陈伟强立刻就猜到了对手的动机。因此,他也降低了自己的挺举成绩,但仅仅降到了157.5公斤,只比拉塞尔多了2.5公斤。
这一变化也改变了出现的顺序。按照之前的抽签顺序,陈伟强应该是第一名,拉苏紧随其后。从举重比赛的规则来看,后出场的运动员更容易根据先出场的对手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临场战术部署和调整,相当于有利的一方。抓举输给拉塞尔,陈伟强在平局中遭遇失利。两人在挺举比赛前改变了试举重量,从而改变了抽签顺序,最终让陈伟强达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目的。
最后的挺举比赛中,拉索尝试举重失败,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陈伟强成功举起了157.5公斤。最终,陈伟强凭借轻量级优势,以总成绩击败拉塞尔,夺得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男子60公斤级举重金牌。
在洛杉矶,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这一刻,陈伟强的梦想实现了。他受过伤病的折磨,他流过汗,流过泪,所有的苦难都在鲜花和掌声中消失在人群中。留下的,只是一个传奇人物。
陈伟强的黄金时刻
夺冠后,陈伟强不禁感叹:“运动员最难克服的就是伤病,我的肘关节损伤那么严重,肝功能也不正常,我能坚持到这一点,我觉得我的努力是值得的,我已经完成了。”我们一家人的梦想是成为奥运冠军。”
夺得金牌后,陈伟强回到家乡广东东莞。他满载而归,受到家乡长辈的热烈欢迎。
陈伟强回到家乡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短暂创业,最终举重若轻
1990年,陈伟强正式退休。退役后,他转型成为一名教练。他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扎根全省基层,在各地业余体校物色了一大批有潜力的孩子。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保龄球运动风靡全国,在陈伟强的家乡东莞更是盛行。应朋友邀请,陈伟强前往一条巷子帮忙。朋友告诉他,从零开始还不够,还包括项目督导、招聘培训、市场开拓、一流的保龄球技术等。
第一次接触保龄球,仅经过一个小时的训练,陈伟强就表现得非常出色。闲暇之余,陈伟强就会练习。
三个月后,一位保龄球冠军来到赛场,未能击败陈伟强。当时比赛进行了12轮,陈伟强平均得分为202分。在一轮比赛中,他甚至获得了279分的职业级成绩。
1997年秋,陈伟强未能亲自出席上海第八届全运会。但他依然关注举重比赛的每一个细节。他突然发现自己还是离不开举重。出海做生意,还不如为国争光来得刺激。因此,陈伟强选择回到熟悉的地方——广州二沙训练基地。
2001年,吴树德被任命为魏国举重队主教练。他一上任,就给陈伟强打电话:“伟强,你帮帮我怎么样?”
陈伟强和吴树德非常熟悉,之前也有过合作经验。陈伟强回答说:“服从命令,不如恭敬。”虽然不太适应北京的气候和饮食,但陈伟强仍然选择去国家队,为中国举重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个典型的广东人,陈伟强在训练结束后会给弟子们煲汤。他说:“每天高强度训练后,他们的身体机能很快就耗尽了,给他们熬汤主要是为了加快训练速度。”运动员的恢复速度。”
辞去国家队举重教练职务后,陈伟强回到广州,担任广东省男子举重队主教练兼领队。 2009年,他晋升为举重中心副主任。
他培养的弟子中,也不乏才华横溢的人。李红利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男子77公斤级银牌,姜海荣在2013年全运会上获得男子85公斤级冠军。
除了举重教练的身份之外,运动是陈伟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陈伟强还担任奥运火炬手,向公众展示体育的魅力。
(陈伟强担任奥运火炬手)
举重运动不断蓬勃发展,代代为国争光。
退休后,陈伟强回到了家人身边。现在他是两个孙女的祖父。他每周都会花时间与家人团聚并与孙女玩耍。
“老一辈教练员也是如此,年轻时,为了民族体育,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现在这一代人过去了,这似乎是一种补偿。” ”陈伟强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除了和家人在一起,陈伟强最大的兴趣就是踢球和喝茶。他最喜欢的就是喝生普洱茶。每当朋友来访,他都会从自己收藏的好茶中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陈伟强说:“感谢祖国的强大,让我们举重运动员有了更好的条件和更高的平台来展示自己,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
70年来,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举重人才源源不断。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举重世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前辈们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陈伟强说:“我的叔叔是20世纪50年代的运动员,他们为国争光的精神感染了一大批年轻人。我们这一代是1970年代的运动员,我们受到他们的启发开始举重。直到现在,在举重方面,年轻一代也表示,他们是在前辈的影响下开始从事举重运动的,所以,中国举重之所以能持续这么久,就是为国争光的理念。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笔记:
图片来自陈伟强先生
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
参考:
“陈伟强,还是离不开举重”
《中国奥运金牌纪录:第五枚金牌——陈伟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dbyuv.com/html/tiyuwenda/9262.html